|
已識乾坤大 猶憐草木青——貴州省福泉市殘疾人王華銀时间:2019-07-13 圖為貴州省殘疾人王華銀作報告 我叫王華銀,貴州福泉人,現年33歲,家里7口人,是一個普通而特別的7口之家。說它特別,是因為正如大家所看到的,我身高只有1米2,一家7口人中除了父母和兩個孩子,我的弟弟及妻子都是殘疾人,家里的主要經濟來源都要靠我。 圖為貴州省殘疾人王華銀的一次特殊握手 為了讓自己“活出個樣子”來,活得更有尊嚴,我和大多數殘疾人朋友一樣,選擇自己創業,自主奮斗。盡管在奮斗的途中,有過坎坷和風雨,幸運的是,我得到了家人的鼓勵,黨委和政府的關心支持,還有社會上的好心人很多幫助。正是這些關心和幫助,我才走到了今天。 從16歲起,我就外出打工,但由于身體原因,沒有一家工廠愿意接收,無奈之下,我返回了老家。為了生活,我曾擺過地攤、干過苦力,可收入實在是太低了,幾乎連自己都養不活,更談不上給家人好一些的生活保障?粗諠u年老的父母和破舊的房屋,我當時只有一個念頭,一定要想辦法撐起這個家。當時常有人下鄉收購土雞,于是我就決定,利用家里面積攢的雞蛋,自己創業。 我把家里母雞下的蛋籌集起來,自己學著用電燈加溫孵化小雞,由于不懂技術,即將孵出的小雞全部死在蛋殼內。我不甘心,又跟親戚朋友借了些錢,買來200多羽小雞用舊烤棚保溫飼養,看著小雞在自己的精心護理下慢慢長大,我嘗到了一種成功的喜悅,小雞長到2斤多了……聽說散養林下雞肉質好,我將雞們趕出烤棚,放到山上。然而,幾天時間,200多只雞全部感冒死光。禍不單行,那段時間,我常常感覺到雙腿隱隱疼痛,經檢查確診,我患上了股骨頭壞死病。疾病和創業失敗的雙重打擊,我灰心絕望,躺在床上整個人連起來的力氣都沒有。 然而,看著簡陋的家、想到身上背的債,暗想“不能就這樣認輸”,我決定再次離開家,奔赴浙江。因為自身條件,我沒有選擇余地,做了一份很苦很累卻收入很低的工作。盡管這樣,我還是很珍惜這難得的就業機會,拼了命的干活,吃著常人無法吃的苦,忍著常人無法忍受的累,想著多贊一分錢未來就多一分希望。都說“上帝在向你關上一道門時,同時也會為你打開一扇窗!边@期間,我收獲了自己的愛情,有了自己的小家,有了自己的孩子。在外打工多年,我的思想也慢慢發生了變化,用時下的話說,就是開闊了眼界。為了自己的家人,也不想一輩子都在外打工,我決定回家創業。 2004年,我帶著家里僅有的17000元現金,懷揣著對美好未來的向往來到市區,與人合伙經營一家精品店,盡管付出了最大努力,卻因經驗不足,造成貨物積壓,虧得一塌糊涂。無奈之下,我整合了所剩下的貨物,背起貨囊“轉戰”福泉的各個鄉鎮趕“鄉場”,哪里有“鄉場”,哪里就有我的身影。 到了2007年,我看準了“牛生意”,將擺地攤所得的1000元,并多方籌資7000元,用于第三次投資。在買賣牛的那兩年時間里,我走遍了福泉的每一個村寨,甚至還常常到臨縣牛馬集散市場,無論多遠、無論什么天氣,每次買到牛后,我都得走小路將牛往家里趕,最遠的一次他走了60多公里,從早上走到晚上,腳上的水泡都磨破了,鉆心的痛;氐郊,連剛買了牛都累得躺下,人就更是累得倒下就能睡著。累是累,但每完成一次交易,從中賺取一兩百塊錢的差價時,我覺得自己的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這也是我能繼續堅持下去的動力所在。 2008年,政府動員我搞危房改造,房子實在破舊得住不下去了,時!疤焐舷麓笥,家中下小雨”,想著國家政策好,我就進行了危房改造。這次新修房屋,我花光了所有的積蓄,連最后圈養的8頭牛都賣來建了房,還欠了一大筆外債。 春節剛過,我又背著跟我個頭差不多高的大港包,手里提著日常用品,和幾個同鄉一同外出務工。在火車站,我迷茫了,不知道該往何方、不知道出去后自己能做什么,但有一點我很明確,那就是一定要走找新的門路。就這樣,我再次搭上了開往浙江的列車。 身在他鄉,渴了喝生水、累了坐背包,身材的缺陷難免讓我收到許多異樣的眼光,身無分文的我受盡白眼。蹲在霓虹燈下,看著往來的行人,我心里想,“總有一天我也要讓我的父母、妻子、孩子們過上富足的生活,即使目前的處境再怎么困難,只當這一切都是對自己的一次歷練、一次學習”。抱著這樣的心態,我先后到過拋光廠、皮帶廠做過工,但干了一段時間都因體力不支,無奈辭掉工作。在一家徽章廠,我找到了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份工作——因手上活麻利、腦筋好用,我經手包裝的產品深受老板和客戶的好評,為此,老板特地為我定制了便于工作的高竹椅和桌子。時至今日,我依然深深感激這位老板。 和身邊一些工友的想法不同,他們可以得過且過,當天掙錢當天用,作為一名殘疾人,我必須想著明天甚至更久以后的事。因為過慣了苦日子,對于生活,我有著深深的憂患意識,在外出務工期間,我每個月的生活費僅為70元,最高沒有超過90元,省吃儉用只是為了回鄉后能繼續我的致富夢。在農村,種田種地是主業,養殖是副業,這是傳統的農業觀念,我為什么不把老家的土地資源利用起來,把養殖作為主業呢?2010年9月,經過慎重思考,我回到家鄉,將目光轉向養殖業上。 這次,我再次向親戚朋友借款2萬余元,從糧草儲備到圈舍修建,以家養的4頭牛為“班底”,我開始了第四次創業之路。由于缺少資金和技術等原因,產業發展之初進度十分緩慢!拔也荒茉偈 。所以想著,能不能到市委、市政府找一些支持?在得知我想養牛的想法且開始著手之后,福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及時組織殘聯、住建、市場監管、農工、牛場鎮等多家部門協商,幫助我解決實際困難。經過多方扶持,特別是干部們幫著我起早貪黑的準備,我的簡易牛圈建了起來。當時,福泉農商行牛場信用社下村入戶開展信貸宣傳工作,從其他村民口中得知我敢于改變現狀的情況后,工作人員立即上門為我提供信貸方面咨詢,在他們的支持和引導下,我又向牛場信用社申請貸款2萬元,用于發展養牛。 當時,考慮到我家一戶多殘,家庭經濟困難,又處在創業的起步階段,鎮政府決定在低保提標核查中保留我的低保戶指標。我當時想,低保用來救助特別困難、沒有收入沒有勞動力的家庭,我雖然矮點,但是我還能做得動,自己的養殖場正在慢慢建起來,只要自己精心照顧,一定可以有收入,何不將自己的指標調整給其他更需要的群眾!我就與家人做通了思想工作,找到鎮政府相關領導,主動申請退出低保戶行列。 創業之初,很多鄉親都不看好我。“你看他矮矮的,走路、吃水都成問題,還養牛?”“政府還拿錢支持他,那不是拿錢打水漂?”所有的冷嘲熱諷,我聽得清楚,心里明白:“說一千道一萬都沒有用,只有干出點成績來了別人才會相信”。 天道酬勤。兩年后,我的努力和付出終于得到回報,養殖帶來的經濟效益開始顯現,我不僅還清了2萬元錢的貸款,還買上了小貨車,日子也逐漸過得好了起來。嘗到甜頭后,我的膽子也大了起來,再次從信用社貸款10萬元擴大養殖規模。福泉市委、市政府、農商行、工商、稅務等部門,主動上門服務,幫助我創辦了小微企業——福泉市華銀養殖場。經過幾年發展,養殖場有30余頭牛、母豬16頭,仔豬70余頭,現在仍有2個圈舍正在建設中。養殖場的實際成效也讓我獲得了村民的認可。 眾人拾柴火焰高。我當時想,假如我一個人只喂了十頭牛,今天我銷售只有五頭或者兩頭,對于外面的采購員來說,你這點數量對他來說一點興趣都沒有,以我一個人的力量,起碼要經過很多年不斷地打拚才可能打入市場。不如把大家的力量聚起來,既解決返鄉農民工就業,減少留守老人,減少留守兒童,又能讓我們的品牌早些打入市場。 2016年3月,我和寨上兩個村民共同投資50多萬元,利用自家的閑置的土地,再租用鄰居的土地大約40多畝連成一片,帶領周邊11戶農戶,組建銀富養殖專業合作社(其中殘疾人有6人),發展生豬養殖。養殖場成立之初,資金不夠,合作社就通過小額信用貸,邊建設邊投入,建成一棟使用一棟,通過“滾雪球”的方式,養殖場現在總投資400多萬元,建成圈舍10余棟,總面積4000多平方米,吸引帶動周邊村民通過養殖致富。到2017年年初,養殖合作社開始見效益,銷售收入達100多萬元。養殖合作社被先后評為“縣級殘疾人創業就業示范點”、“州級殘疾人創業就業示范點”、“省級殘疾人創業就業示范點”,共獲得縣級補助資金2萬、州級補助資金6萬元、省級補助資金20萬元。同時得到了“3個15萬”創業貼息、小微企業補貼、惠貸等政策支持。我還被被評為“殘疾人自強模范”、2017年度貴州省殘疾人十大杰出典范,這些獎勵和榮譽,既是對我創業的認可,也是對我的鼓勵。我創業致富的的信心更足了。 飲水要思源。在創業路上,我也得到了許多關心幫助。2017年8月,時任貴州省殘聯黨組書記、理事長楊云一行到福泉市調研殘疾人創業就業工作,告訴我,發展養殖業要遵循市場規律,要認真分析和總結經驗,不能盲目投資,要有風險抵御意識。并建議合作社可與當地養殖大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在更好地解決技術、資金、銷路、環保等問題的同時,將養殖風險降到最低,帶領周圍百姓共奔小康路。當時的福泉市委副書記、市長楊華祥曾先后多次深入合作社,與我談養殖發展,幫助我解決實際困難;2017年9月,福泉市委政府邀請的上海骨科專家赴福泉為我實施股骨頭手術,并幫助解決了手術費用,鼓勵我安心手術修養,康復后接著“擼起袖子加油干”。今年8月,市委書記郭正勇在牛場鎮黨委書記唐斌的陪同下,到合作社進行調研,鼓勵我好好干,并安排相關部門作好技術指導和項目資金支持。 獨木不成林,百花才是春。我一直以來有一個愿望,就是用自己作示范表率,帶動村里人規范發展養殖業共同致富。為了讓合作社這艘創業船走的更遠,更穩,幫助更多的人,我參加“農村金融致富學!睂W習養殖技術和知識,而且我將“農村金融致富學!鞭k學點建在自己的養殖場內,利用農閑時節,把自己的養殖技術和經驗傳授給眾多農戶。只要群眾有需要,我就時時為他們服務。我還將飼料、藥品以進價賣給養殖戶,不從中賺取差價和利潤。我想,是我發動大家和我一起發展養殖,我希望大家都能富起來。在沒有產生效益之前,我多出一點沒關系,我們要抱團,形成規模,才能有出路。我一有空,也喜歡到各家看看大家的豬、牛生長狀況,手把手傳授村民養殖技術,希望大家能同步小康。 我們合作社成立了兩年了,也得到社會各界和相關部門的支持和關心,我們也要盡自己的力量為社會做點貢獻,讓更多的貧困戶和殘疾人的生活得到更大改善。2018年7月,我決定免費將仔豬和捐贈給當地的殘疾人和困難貧困戶發展養殖。在贈送時,合作社的社員們在綜合考慮了每個殘疾人和貧困戶的飼養能力的基礎上,確定贈送母豬和仔豬的數量,并進行登記確認,以便合作社在后期進行養殖跟蹤和技術指導。當天共有23戶殘疾人和貧困戶領到仔豬,合作社一共發出了40頭仔豬,1頭母豬。 2018年8月,我參加了省殘聯在石阡縣召開的全省打贏殘疾人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誓師大會暨現場推進會,深受感染和啟發,當天晚上就召開了合作社會議,把在石阡現場會看到、聽到、學到的經驗分享給大家,并決定借鑒石阡的優秀經驗,采取土地入股分紅抱團發展模式,特別是將全村重度殘疾人納入股分紅的重點對象,實現合作社發展壯大同殘疾人小康同步。目前,我正在將原養殖場周圍的土地通過租賃或入股等方式流轉到合作社名下,用來建造一個能容納300到500頭牛的養殖基地,形成規;B殖,讓大家一起致富。 我最高興的是,在我的帶動下,我們身邊的人的思想也在不斷轉變,大家互幫互助,不等不靠不要,都在靠雙手致富。我在想,螢火之光,也能照亮生命。只要大家都發熱發光,就一定有美好明天。 筆者李景長與王華銀合照,右為王華銀 |